一.升旗中队: 五一中队
二.旗手介绍:国旗班二组 六三中队 门思宇
三.护旗手介绍:张一鸣和路晨曦。张一鸣在中队里担任学习委员,他在作文大赛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,并在篮球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。路晨曦热情开朗,并在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,在“外研社”杯英语竞赛中获得一等奖。他们学习成绩优异,是队员们学习的榜样。
四.主持人: 罗人硕
五.国旗下演讲:
回归传统节 感受冬日文化
你们知道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吗?在2016年11月30日,中国申报的“二十四节气”正式通过评审,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这首《二十四节气》歌,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,衣食农事,依季候而作,随岁月流转。在国际气象界,“二十四节气”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,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!
今天,我们就来说一说冬至这个节气。冬至这天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,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长的一天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我国已经测出冬至来了,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。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可以预示未来的天气:冬至阴天,来年春旱;冬至晴,新年雨,冬至雨,新年晴;冬至无雨一冬晴;冬至有雪来年旱,冬至有风冷半冬。
冬至过后,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进九”,我国民间有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的说法。自冬至后的第一天到开春,人们习惯数着"九"来衡量天气的变化。俗话说:“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六九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八九雁来;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”
队员们,不知道以往每年的冬至日你们是怎么过的呢?你们知道冬至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呢?古人有诗云: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在江南地区,吃汤圆、吃米团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,冬至的汤圆又叫“冬至团”,民间更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之说。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,吃饺子、吃馄饨的习俗。冬至吃饺子,是不忘"医圣"张仲景"祛寒娇耳汤"之恩。至今还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既然冬至意味着难熬的严冬的到来,人们为何又要大加庆祝呢?那是因为过了夜最长,昼最短的冬至,尽管气温日降,但毕竟昼渐长,夜渐短,终将春回大地。
但如今,不少队员只记得万圣节、圣诞节等西方节日,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。国学大师文怀沙说,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“精神的氧气”,毕竟“树的影子拉得再长,也离不开树根;我走得再远,也走不出妈妈的心。”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,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。当我们追西方节日及文化的时候,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,道德经,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?
漫步校园,让我们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,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,传承中华传统文化。
演讲者:吕杰凝 齐笑童